动力
电池既是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动力来源,也是新能源汽车的“生命线”,只有确保了动力
电池的安全性,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才有保障。即使在智能化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,提高
电池安全性仍是新能源汽车的必要课题。
安全问题日益凸显,加速由“幕后”走到“台前”
工信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一季度,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000万辆大关。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节节攀升,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。近日,应急管理部公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,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共发生640起,同比上升32%,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(8.8%)增幅,平均每日超7例火灾。
那么,导致新能源车起火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呢?目前,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主要可归为5点:包括
电池部件老化、外部碰撞、高温天气、
电池热失控、高负荷等。据统计,按新能源车起火原因归类,
电池故障占33%,交通事故或底盘碰撞占15%,用户改装占12%,电子电器故障占11%,外部火源占9%,充电桩或充
电线故障占4%,
电池泡水或浸泡占4%,其余占11%。
新能源车火灾频发,在政策、需求、供给三重驱动下,
电池安全正加速由“幕后”走到“台前”:
1)从政策端看,主管部门高度重视,政策趋严要求加码,如2022年3月18日,工信部发布的《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》,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启动电动汽车动力蓄
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,进一步提升动力蓄
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。
2)从需求侧看,随着新能源车加速渗透、
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、电压平台逐渐升高,
电池安全问题已超越续航里程等焦虑,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切的首要问题,
电池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3)从供给侧看,车企为避免汽车召回高额损失、同时解决消费者安全焦虑及提升品牌形象,逐步提升安全性优先级并将其作为新的卖点,各主流车企均推出提升
电池安全的解决方案。
装车量持续上行,催生广阔市场机遇
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,
电池产业链扩产规划加速落地,新能源汽车动力
电池装机量也实现了大幅提高,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,1-5月,我国动力
电池累计装车量为83.1GWh,同比增长100.8%。面对迫切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,各大
电池企业纷纷加快了扩产规划的落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2022年一季度,国内动力
电池新投建项目就有29个,总投资金额高达3391.1亿元。
同时,在动力
电池装车量持续上行的背景下,前期售出的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报废,业内认为,动力
电池的“退役潮”即将到来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2021年,国内累计退役动力
电池约为32万吨,同比增长60%,在未来5年,退役
电池将会高达80万吨。有机构预测,2030年
电池材料回收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,动力
电池的循环利用将是一条必行之路。
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,汽车自燃的新闻也不时登上热搜,
电池安全方面已经成为
电池供应商、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首要考虑的事项。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汽车制造商们推出了多种
电池解决方案,包括比亚迪刀片
电池、长城大禹
电池、广汽弹匣
电池等,都在
电池热管理上做出了一定的创新与改变。
6月6日,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公开了纯电动汽车双侧柱碰试验。如何从根本上确保新能源汽车的
电池安全?对此,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:“我们将来的
电池会非常安全,可以生产‘不燃烧的
电池’,有些
电池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,比如刀片
电池而且大家都在研发固态
电池,等固态
电池技术成熟并大规模推广后,火灾基本就不会再发生了。”
与液态
电池相比,固态
电池机械强度高,且不会形成漏液,极大地提高了
电池的安全性,同时电压温度,可以采用锂金属负极大幅提高
电池的能量密度,续航可超过1000公里,能完美解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。另外,固态
电池无需电液和隔膜,极大地简化了
电池结构,推动
电池向轻量化迈进,是锂
电池的未来方向,也被认为是
电池的终极形态。
结语:安全无小事,新能源
电池安全不容忽视!在每场自燃事故背后,大火摧毁的不仅是车辆,更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信心,需要各汽车企业重点关注与解决。毫无疑问,如何解决用户对
电池安全的顾虑,以及提升
电池本身的续航能力,是决定新能源汽车能否走长远的决定因素。
原标题:破解新能源汽车火灾焦虑
电池安全成为车企竞技舞台